2009/03/25

倫敦國際默劇節(PAR城市藝波專欄三月號)

倫敦的冬日凜冽且憂鬱,日照時間短少,但每年冬季舉辦的國劇默劇節,總能以獨特的戲劇形式和幽默感照亮寒冷的冬夜。長達半個月的2009倫敦國際默劇節甫落幕,包括舞蹈、偶戲、默劇、馬戲等多元的形式,在五個重要的展演場所演出,今年的表演團體來自英、美、法、德、俄、西班牙等國家,而默劇節已經舉辦了三十多個年頭,成為倫敦歷史最悠久的戲劇節之一。

默劇(Mime)在西方國家一直有其戲劇傳統,包括摹擬表演、丑角、雜耍、偶戲、馬戲、肢體表演等儘量減少語言或不用語言的戲劇形式,都包括在默劇類目裡,因此劇評家認為默劇是更重視戲劇視覺效果的表現形式。每年在倫敦舉辦的默劇節正是沿襲這個傳統,並受到歐洲其他城市的丑角節或愚人節慶影響而創始的戲劇節。

第一屆倫敦國際默劇節在1977年由Cockpit Theatre創辦,當時有十二個戲劇團體參與,而1970年代晚期正是「默劇」這種不採用語言而重視肢體與視覺效果的表演形式興盛的時期,因此第一屆默劇節得到很好的迴響,之後每年延續舉辦,而英國各個重要的展演場所包括南岸藝術中心(Southbank Centre)、巴比肯藝術中心(Barbican)、Roundhouse、沙德勒之井(Sadler’s Wells)、倫敦西區(West End)的劇院、當代藝術中心(ICA)、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House)等都曾舉辦過默劇節的活動。

這屆的默劇節中偶戲開出了極佳的票房,許多人認為偶戲是適合兒童觀看的戲種,但這次以偶戲為主的劇目,不少鎖定成人觀眾,探討心靈、記憶等深入的主題,並限制觀賞的年齡。

國際偶戲團Buchinger’s Boot Marionettes就限定14歲以上才可觀賞,這個創立於2004年的新戲團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有如電影導演大衛林區或動畫導演奎氏兄弟般殘酷又詭譎的世界,團員擅長利用廢棄物、垃圾、死去的昆蟲、木頭來製作戲偶,這次他們演出的戲碼《The Armature of the Absolute》是以法國無政府主義作家阿爾孚列‧傑瑞 (Alfred Jarry)的作品King Ubu延伸而創作的偶戲,不僅透過戲劇呈現這個屠殺國王殘忍的一面,戲偶製作的精細度也讓觀眾驚嘆。

德國偶劇團Figurentheater Tübingen擅長結合偶戲、面具與扮裝,這次偶戲以半人半獸的戲偶、死神等角色,搭配現場音樂演奏,讓觀眾有如走入不同的奇幻世界。俄國Akhe Engineering Theatre這次分別在當代藝術中心與英國著名酒吧展演場地Shunt有熱鬧的戲劇與現場表演,Akhe將視覺圖像與科學實驗融入戲劇中,在Shunt的現場表演中,與觀眾互動進行烹飪實驗,將蘋果、香蕉、燈泡、伏特加等材料加入進行中的烹飪實驗,看似一團混亂,卻有其反諷的寓意,如丑角般的廚師也成功地掌握現場氣氛,讓觀眾笑聲不斷。

Shunt酒吧的一角則有俄國Sharmanka劇團的《歌德馬戲團》定時搬演。Sharmanka是由機械工藝雕塑師、戲劇導演專業的兩人在1988年創始的劇團。他們以工藝技巧設計了兩組大型的機械偶戲模型,放置在Shunt有如地窖的弧形空間中,在現場手風琴伴奏與打光中,機械偶模型會在定點運轉,不僅成功營造華麗、鬼魅的歌德風,在觀眾屏息等待一個接一個的機關運轉時,機關的巧思更蘊含著濃濃的童年回憶與懷舊情感。

倫敦國際默劇節走過30年,不僅有多元的面貌,更不斷挑戰戲劇的界線,創作出更多更具當代特色的默劇,有如萬花筒般變化多端。主辦單位在網站設計也加入不少巧思,依照觀眾的年齡,以及對偶戲、面具、動畫、馬戲等不同形式的喜好來推薦適合的節目,如果在2010年1月有造訪倫敦計畫的旅客,不妨在16到31日間預約幾場默劇節的節目,也許會有一番不同的劇場體驗。

刊登在《PAR表演藝術》雜誌三月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