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女攝影家張詠捷出書了,令人驚訝也驚豔的是,這本書並非攝影集,而是一本圖文精彩的食譜書。
對於第一本書竟是食譜,張詠捷微微羞赧。但從10年前她辭去工作,決心從台北回到故鄉澎湖,就開始對家鄉菜產生興趣,不管是思鄉時腦海縈繞的豬母水湯、古早味的扁魚麵線、色彩豐富的金瓜雜煮,每道菜都蘊著濃濃鄉愁與島嶼順應節氣與自然環境而成的樸實口味。
大約1989年,張詠捷離鄉到台北工作,曾任《人間》雜誌、《張老師月刊》攝影,幾度榮獲攝影大獎。她說,當初一離開故鄉就想著回家,但那時只有北部有工作機會,想家時腦中常浮現著家鄉菜的好味道。好幾次傍晚搭最後一班飛機回家時就想著「今晚媽媽會不會煮一
鍋我最愛的豬母水湯?」
工作時有機會到山區部落去做紀錄,久了心裡常想這幾年總是在為不同的族群進行文字、攝影的紀錄,而家鄉那些快要消失的文化誰來紀錄呢?這樣的想法催促著她回鄉的腳步,終究抵不過對家鄉的情感,回到澎湖。
澎湖鄉土間流傳著押韻的唸歌,稱作「褒歌」,張詠捷回到故鄉後開始對阿公、阿嬤那一代透過對歌表達心境的文化感興趣,開始長期紀錄「褒歌」。因為「貪吃」,偶爾放下相機,拿起鍋鏟向長輩學習烹煮傳統菜餚,漸漸書寫傳統食譜有如按快門的手般變得急切,她急著想捕捉這些跟著老人家一道道消失的地方菜。
張詠捷說,在澎湖很少刻意要吃些什麼菜,多半順著四季來吃,記憶中,阿嬤灶間的綠色玻璃粗鹽罐子,就是唯一的調味料。不如城市裡費時調製的醬料,澎湖的鹽巴好像自信地說著「沒別的,只有鹽巴,就是這樣!」
於是在這本野人文化出版的《食物戀》裡,我們看到一道道黑白攝影輔以手繪局部上色的傳統菜,黑白的食材裡點綴著鮮綠的青蔥、金黃的金瓜,或是紅熱熟透的大章魚,加上一篇篇精彩的文字。張詠捷說,黑白像記憶,穿插著彩繪是真實,最棒的是往往魚丸湯裡的茼蒿、金瓜雜煮裡的菜豆就是她從自己菜園裡摘下的食材。
從一開始寫食譜文學的生澀到後來一篇篇自然湧出,張詠捷每每寫完文字後,再生火上灶,搭配文字煮出一道道鮮活的菜色。於是即將失傳的「蘆黍米篩漏」、「草包長翼魚」也重現在這本食譜中。當年那個最愛蹲在阿嬤灶邊看做菜的她就這樣依著鏡頭與文字寫成了這樣一本《食物戀》。
(金瓜雜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